真正的成长,都是在挣扎中发生的。
最重要的学习,是学习探索、了解、理解、接纳、掌握自己的内在世界。
托尔斯泰说:“世界上只有两种人:一种是观望者,一种是行动者。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,但没人想改变自己。”要改变现状,就得改变自己,就要改变自己的观念。一切成就,都是从正确的观念开始的。一连串的失败,也都是从错误的观念开始的。要适应社会,适应变化,就要改变自己。
懂得自我管理投资人生的人,不仅一辈子都不会老,反而会不断丰富生命的颜色。
这6个自我提升的好习惯,请逼自己养成:
用运动投资健康
只有体验过去医院的,就能感受到,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的。
人生一场,拼到最后无非“健康”二字。
医学研究表明,人正常的寿命是120年,最高可达150年,影响人寿命长度的要素有很多,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保健占比高达60%。
运动,就是最好的自我保健之一。
运动和不运动的人过着两种不同的人生:
“不运动,20岁就可能有亚健康的身体,走样的身材,颓丧的气质,而运动是一场逆生长。”
坚持运动,63岁的赵雅芝身材如少女:
普通老人“肌肉爷爷”,70岁开始才接触健身,爱上运动后,20年如一日,每天坚持运动一小时,如今94岁的他,精神矍铄,神采奕奕,丝毫不输年轻人。
生命在于运动,运动是保持健康,对抗疾病,衰老性价比最高的投资。
早些运动,收获的是你一生的好身体。
坚持运动,留住的是你一家人的好福气。
用读书旅行投资眼界
毕淑敏曾说人生有三件事情不可节省。
除去运动,还有两件便是读书和旅行。
“读书是灵魂的旅行,旅行是身体的阅读。”
身体和灵魂,总有一个要在路上。关于读书,《小窗幽记》中有两句诗:
“闭门即是深山,读书随处净土。”
读些“有用”的书,可以让你博闻强识;读些“无用”的书,给心灵一间安歇的小屋。
关于旅行,如余光中所说:“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“这里我来过”,而是一种改变。”
读过的书,走过的路,会印刻在你的骨子里,让你悄悄成为区别于他人独一无二的你。
选择正能量的朋友圈
都说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。
这一生不长,和谁在一起真的很重要。
你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,就意味着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《孔子家语》里有这样一段故事:
孔子说自己死后,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,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。
曾子问其缘由,孔子解释道:
“子夏喜欢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,子贡却喜欢和不如自己的人相处。”
正如孔子所言,一个人选择的圈子,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。
一个正能量的朋友圈,抵过千万份鸡肋友谊。
选择和优秀的人在一起,见贤思齐,每天都会有所进步;
选择负能量不如自己的圈子,亦或是垃圾人则会退步甚至堕落。
圈子贵精不贵大,余生,择善而交,才能向上而生。
提升学历提高竞争力
不要相信:“学历无用论”。
时代抛弃你的时候,连一声招呼都不会打。
瞬息万变的今天,没有什么稳定的工作和关系,请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。
如果你不够学历,有时间就去提升,不然在某些岗位上升职加薪有点距离。
前两年网上火过这么一个段子,本意是在拜金的社会风气下为大学生打call——
刚才在火车站自助取票,听后面一个戴金项链的大叔说:“读书有啥用,大学生还不是得给我打工。”我听完微微一笑,取完票后把取票机的语言改成English。
但没多久,段子就被加了个后续,强行反转了——大叔果然看不懂英文,于是他身边年轻貌美的海归秘书默默上前取了票。
看似合情合理,实则壕无人性,笑过之后我们发现,这可能已经不是单纯的抖机灵了。“读书无用、学历不重要”这类的言论,想想什么人在说。
除工作以外的至少一个爱好
张潮曾在《幽梦影》中写道:
“花不可以无蝶,山不可以无泉,石不可以无苔,水不可以无藻,人不可以无癖。”
人之所以为人,除了生存,还要有体味生活乐趣的情趣。
画画,旅行,下棋,听音乐,陶艺……培养一个除了工作以外的爱好,不为生存,只为取悦自己。
神经绷得太紧会断,人赶路太久会累。
人要总要学会在调节自己的节奏,给忙碌的生活增添生气,给疲惫的灵魂多一个栖息地。
闲看云卷云舒,再忙别忘给心情放个假,才不负这一世的好时光。
善待家人和家人共同成长
人可以选择很多事情,唯独原生家庭不能选择。
一出生,一个家就注定要做彼此的牵绊。
家乡即是故乡,家人即是骨肉血亲。
可人最容易忽略和最容易伤害的同样也是家人。
一直接受家人的付出,却忘了感恩不懂多说一句“谢谢”;
一直把最坏的脾气和情绪给他们,唯独忘了一句“对不起”;
一直毫无顾忌地依赖,却忘了他们也需要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……
人最大的教养,就是原谅家人的不完美,对家人和颜悦色;
人最大的善良,就是无论贫富何种境地,都能把家人放在心上。
对于家人,除了善待,更要和你的家人一起成长。